皖浙贛的“紅色心臟”

作者:休寧縣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黃俊軍 發(fā)布時間:2023-04-03 09:26 信息來源:市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閱讀次數(shù):
字號: 打印 收藏

在安徽省休寧縣西南邊陲、皖贛交界的崇山峻嶺中,,藏著一個古老而又美麗的紅色村落——石屋坑,。早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這里曾是中共皖浙贛省委的常駐地,、皖浙贛紅軍獨立團的根據地,,被人們稱為“皖南革命的搖籃”、皖浙贛地區(qū)堅強跳動的“紅色心臟”,。

開辟拓展根據地

休寧縣汪村鎮(zhèn)石屋坑村坐落在休(寧)婺(源)祁(門)浮(梁)交界的鄣公山北麓,這里山高林密,、峰巒疊嶂,,地勢險要、交通閉塞,。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紅軍長征后,留在皖浙贛邊區(qū)的黨和紅軍游擊隊,,堅持了艱苦卓絕的三年游擊戰(zhàn)爭,而石屋坑村就是當時開展皖浙贛地區(qū)三年游擊戰(zhàn)爭的重要活動中心,,當時全村僅有36戶98人,群眾主要是以種山,、伐木,、制茶為生,生活十分貧困,。在上海受到革命思想熏陶的余玉堂(鄣公山人)來到石屋坑親戚胡日進家,,村民們親熱地把他圍起來,好奇地問這問那,。余玉堂談起了上海的茶樓集會,,談到了為窮人謀利益的中國共產黨,深受壓迫的青年胡同慶,、張志澄等人頓開心扉,。于是,他們在親鄰中串連起來,。

1935年4月底至5月初,,奉命返回皖南堅持游擊戰(zhàn)爭的皖南紅軍獨立團團長熊剛、政委劉毓標,,率領一百余人途經鄣公山,、高舍、石屋坑,。在前往汪村途中休息時,,熊剛、劉毓標商量:這一帶地處皖浙贛三省交界,,山高林密,,群眾生活苦,容易接受革命思想,,工作開展起來可以影響三個省,。當天,他們還率部隊到石屋坑宿營,。群眾不明真相,,紛紛上山躲避,。幾天后,獨立團在高舍留下一個班,,由一名指導員帶領在這一帶開辟工作,,其余前往太平柯村(今屬黟縣)蘇區(qū)尋找寧春生和張政委。一次偶然的機會,,石屋坑胡日進在妻子的舅舅謝正發(fā)家(住高舍)結識了獨立團留下開展工作的老彭,。彭、謝二人應胡日進邀請,,以親戚名義隨同胡日進來到石屋坑,。老彭見村中青年已受進步思想影響,當晚便秘密召集了7人在胡旺九家樓上聚會,。老彭宣傳紅軍的宗旨,,分析農民貧困的原因,講述方志敏“兩條半槍鬧革命”的故事和蘇區(qū)“打土豪,、分田地”的動人情景,,號召大家要團結起來抗捐、抗稅,,打倒土豪劣紳,,協(xié)助紅軍工作。

經過串連,,數(shù)日后,,老彭帶幾個同志住在村中,繼續(xù)開展工作,,秘密召開會議,,商議建立石屋坑農民團,推選胡同慶為農民團團長,、張志澄為副團長,。參加會議人員手捧雞血酒,對天盟誓:“參加革命,,赤膽忠心,,要是被捕,不講別人,,死就死一個,。暴露機密,全家雞犬不留,,吃矛子死,。”這時,,熊剛,、劉毓標率領的隊伍也因柯村蘇區(qū)失陷而返回石屋坑一帶,,開辟新的游擊根據地。經過紅軍戰(zhàn)士的宣傳,,鄣公山,、高舍、石屋坑的工作逐漸鞏固,,群眾知道紅軍是窮人自己的隊伍,是為人民翻身求解放而斗爭的,,都逐漸靠攏紅軍,,支援紅軍,每家門上都掛上“一條紅布”,,作為聯(lián)絡暗號,。不久,村里先后又成立了赤衛(wèi)隊(隊長張志澄兼),、婦女會(主任胡秀美)和兒童團組織,。1935年5月底,余玉堂,、謝正發(fā),、胡同慶、張志澄等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中共石屋坑支部正式成立,,胡同慶任書記。根據上級指示,,黨支部的工作不斷向田里,、嶺腳、麻田,、汪村,、上大連、下大連等地發(fā)展,。黨支部和革命群眾團體的建立,,為廣泛開展游擊戰(zhàn)爭,建立以鄣公山為中心的游擊根據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35年,贛東北蘇區(qū)已轉入了艱苦的游擊戰(zhàn)爭,。同年秋,,閩浙贛省委書記關英進入皖南,在休寧縣里廣山找到了劉毓標等同志,。劉毓標和熊剛等帶領關英書記來到石屋坑,,從此,,石屋坑、高舍,、鄣公山便成了省委常駐的地方,。在省委的領導下,各游擊根據地的負責人先后在鄣公山一帶匯集,,以鄣公山,、高舍、石屋坑為中心的游擊根據地不斷得到鞏固和擴展,。1936年4月,,省委在鄣公山召開了擴大會議,決定將“閩浙贛省委”改為“皖浙贛省委”(關英任書記),,下設5個特委,,分別是贛東北特委(余金德任書記)、皖贛特委(王豐慶任書記,,李步新任副書記),、開婺休特委(趙禮生任書記)、上浙皖特委(邵長河任書記),、下浙皖特委(何英任書記),。與此同時,“皖南紅軍獨立團”也改為“皖浙贛紅軍獨立團”,,熊剛任團長,,劉毓標任政委。地方黨組織在省委領導下,,與獨立團行動密切配合,,以走親訪友為名義,避開豪紳地主的耳目,,到群眾中去進行宣傳發(fā)動,,田里、嶺腳,、小連口,、麻田、小連坑等村先后建立了黨支部,,支部的工作已秘密地開展到國民黨汪村鄉(xiāng)聯(lián)保辦公處,。1936年5月,中共石屋坑區(qū)委成立,,由祁婺休中心縣委下轄的休婺中心區(qū)委書記倪南山同志兼任書記,。

設法支援咱紅軍

1935年6月,皖浙贛紅軍獨立團在鄣公山地區(qū)站穩(wěn)了腳跟,。為擴大游擊根據地,,紅軍急需一批電筒,、電池、紙張,、油印機及糧油,、藥品等物資,而附近集鎮(zhèn)上這些物資數(shù)量很少,,敵人控制很嚴,,村黨支部和農民團幾番商量,一方面發(fā)動群眾先后多次分散地把糧食,、油鹽,、藥品等藏在糞箕和糞桶底下,偷偷通過敵人封鎖線送給紅軍,;另一方面通過在杭州經營木材的張順昌(石屋坑人)購買物資,以張順昌的名義在汪村開南貨店進行轉運,。不久,,又派人到上海、景德鎮(zhèn)開黃煙店,,為紅軍部隊購買物資和搜集情報,。同年10月,紅軍游擊隊把采購一大批物資的任務交給張順昌,,并派兩名戰(zhàn)士以伙計身份隨同,。不料被在汪村開店的汪承煥跟蹤發(fā)覺。年底返回時,,汪承煥向溪口區(qū)署告密,。船一到溪口,隨行的兩名戰(zhàn)士就被捕犧牲了,。張順昌被捕后,,敵人威逼利誘,但因絲毫不肯吐露真言,,也被敵人殺害了,。然而,革命群眾并未被嚇倒,,農民團繼續(xù)利用去婺源,、瑤里、溪口挑米的機會,,將力士鞋,、火柴、電池,、藥劑等禁品物資埋在米中,,帶回村送給紅軍,。

為了解決紅軍獨立團戰(zhàn)士穿衣問題,在石屋坑胡同慶家三樓建立了縫衣組,,由紅軍老謝指導,,農民團員余接花、胡冬時,、胡慈玉,、余時女等日夜為獨立團趕制衣帽,保證獨立團戰(zhàn)士能穿上棉衣過冬,。紅軍在當?shù)亍氨緫簟钡难谧o和支援下辦起了小印刷廠,,不斷油印文件和傳單,宣傳革命真理,,喚起民眾聯(lián)合起來向敵人作斗爭,。

1935年入秋之后,敵人加緊了對休寧西部地區(qū)的封鎖,,強迫群眾在通往鄣公山,、石屋坑必經之古道的田里村頭和汪村“塘泥洲、尖刀山,、寺塢口”三個山頭上修建了4座碉堡,,日夜盤查,監(jiān)視紅軍游擊隊行動,,并組織“清鄉(xiāng)委員會”和便衣隊“清查戶口”,、“編組保甲”,給懷疑通紅軍的群眾發(fā)灰色符號佩帶,,沒有嫌疑的群眾發(fā)白色符號佩帶,。凡石屋坑、高舍群眾經過汪村,,無論大人,、小孩,都要逐個搜身,。以此限制群眾購買物資,,達到斷絕紅軍物資供應、限制紅軍活動之目的,。1936年春節(jié)前夕,,村農民團決定突破敵人的層層封鎖,籌集部分豬肉,、糧食想慰勞紅軍及傷病員,。他們以替汪村保安隊辦年貨為名,派人到屯溪、休寧,、婺源,、沱川等地購了3頭肥豬、3只肥羊,。臘月二十八日晚,,農民團派人通過與保安團打麻將來牽制敵人,待敵人疲憊熟睡時,,張煥杰,、張慶全二人便巧妙地用裝滿爐灰的布袋套住豬羊的嘴,把豬羊宰好,,連夜抄山路,,將肉和大米送到紅軍住的山棚,保證了紅軍首長和戰(zhàn)士們過上一個愉快的春節(jié),。

敵人的長期嚴密封鎖,,使紅軍糧食經常接濟不上。為了不使首長和戰(zhàn)士們挨餓,,黨支部想方設法,,通過各種渠道為紅軍排憂解難。一次,,通過石屋坑人王佑圭的親戚李德開,設法從浮梁買進一擔米,,駐田里村的便衣隊發(fā)現(xiàn)有人挑米進石屋坑村,,頓起疑心,一位便衣隊員便尾隨而入,。到了王佑圭家,,敵人問李德開:“這米是替誰買的?”王佑圭見情況不妙,,連忙接過話茬說:“是余厚財托我親戚買的”,。說完,連忙泡茶安頓李德開與便衣隊員坐下喝茶歇力,,又借口去給買主打招呼,,找到了余厚財,交待了應急辦法,。不一會兒,,王佑圭領著余厚財來了,便衣隊員又追問余厚財,,余厚財從容地回答:“實不瞞長官,,由于你們盤查得太緊,只要聽說是石屋坑的,人家連米都不敢賣給我們,。村里好幾家都已經斷糧了,,實在沒有辦法,大家才托我出面,,請佑圭的親戚德開幫個忙……”正說著,,村中群眾陸續(xù)前來稱米,便衣隊員見張家2斤,、李家3斤,,一擔米很快分光了,只得垂頭喪氣掃興而歸,。事后,,群眾又把米集中起來,利用各種機會送到了紅軍住的山棚,。

據統(tǒng)計,,皖浙贛邊區(qū)三年游擊戰(zhàn)爭中,黨支部發(fā)動全村群眾共為紅軍籌集銀元9000余元,。其中配合紅軍向豪紳地主籌款3000元,;又按關英同志“要改變斗爭策略”的指示,利用可靠關系向豪紳曉以大義籌資6000余元,,為鄣公山游擊根據地的開辟和發(fā)展作出了寶貴貢獻,。

血肉相連齊斗爭

游擊根據地的不斷擴展,使敵人惶惶不安,。安徽第十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命中校參謀楊自立親率兩個中隊兵力進駐汪村,,四處修筑碉堡,訓練壯丁隊,,向我游擊根據地“清剿”,。為了麻痹敵人和掩護紅軍開展工作,經上級同意,,村黨支部派人與汪村保安隊聯(lián)系,,主動要求派兵進駐石屋坑,敵人遂派王小隊長率一個班駐防,。這時,,村里的赤衛(wèi)隊改名“壯丁隊”,“壯丁隊”每天請王小隊長和保安隊員吃喝打麻將,,巧妙地從敵人口中獲得汪村一帶駐敵人數(shù)和裝備情況,,及時向紅軍報告。紅軍采取引蛇出洞的方法,,將保安隊引到大連,、瑯溪、狗腸嶺等地進行襲擊,有力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

為了確保省委負責同志的安全,,黨支部選定易于隱蔽且便于轉移的石屋坑村民張志周家樓上作為省委領導居住的地方。萬一情況緊張時,,首長們也能保住安全,。有時樓下由我們可靠的同志陪著敵人打麻將,樓上的關英等同志卻仍然照常開展工作,。

1936年4至5月間,,皖浙贛省委書記關英和省委委員、獨立團政委劉毓標等7人,,正在石屋坑張志周家研究工作,,突然從婺源沱川方向來了一百多敵人圍住村子,兒童團員張仲光發(fā)現(xiàn)后,,急忙告訴了農民團員胡冬時,。胡冬時見情況十分緊急,一面招呼關英等同志隱蔽,,一面派人通知全村燒茶,、炒瓜子,開門“迎客”,,并通過農民團員余成圭與敵保安隊長余大善的同鄉(xiāng)關系,,纏住余大善,用繳獲的煙槍“招待”,,還答應給“弟兄們”湊幾個煙錢,。午后,余大善銀元入袋,,醉眼朦朧,帶著他的弟兄們離開了村莊,。當晚,,關英同志等召集農民團負責人開會,表揚了石屋坑群眾臨危不懼的精神和敢牽“牛鼻子”的膽略,,并要他們轉告全村群眾,,這次的“招待費”和米由紅軍拿出,補償群眾的損失,。

幾天后,,在石屋坑附近的葛藤塢、野豬塘,、螺絲宕等密林中,,村農民團和赤衛(wèi)隊建立了15個秘密棚和紅軍醫(yī)院,并派人暗中保衛(wèi)和聯(lián)絡。每個棚里掛著一只水箱,,系上藤索,,從草叢中一直通到路上。晚上一有情況,,只要敵人絆動或報警人拉動藤索,,水箱立即翻倒,睡在棚中的人被冷水淋醒,,便趕緊轉移,,安全可靠。

1936年的夏秋之交,,紅軍獨立團通知,,凌晨有主力部隊路過村子,要求保證部隊行軍安全,。黨支部與赤衛(wèi)隊商量,,決定以鳴放**為號,一面派人通知紅軍聽到槍聲要迅速通過,;一面告訴駐村保安隊:“壯丁隊”晚上要檢驗武器,,擦槍試槍,聽到槍聲不必驚慌,。當時,,真正的保安隊晚上是從不敢出來的。到了子夜時分,,200多人的紅軍主力隊伍已安全過境,。

在敵人的血腥鎮(zhèn)壓和瘋狂圍剿下,村里的赤衛(wèi)隊分別在火燒山,、麻田,、平鼻嶺四處參戰(zhàn)。1936年10月,,國民黨保安隊第八中隊隊長毛孫率隊赴大連“清剿”后返回汪村,,紅軍獨立團一部探知消息,在村赤衛(wèi)隊配合下,,埋伏在地勢險要的麻田嶺兩側山上,,當走在前面的一個敵分隊到達半山時,紅軍發(fā)起攻擊,,敵人后面兩個分隊嚇得掉頭逃竄,。被包圍的一個分隊死傷10余人,紅軍繳獲機槍兩挺,,步槍十余支,,還有電話機等戰(zhàn)利品,。

1937年春,閩浙贛皖邊區(qū)“綏靖”公署調集十幾個正規(guī)師和三省保安團,,分三路向我皖浙贛游擊根據地大舉進攻,,三年游擊戰(zhàn)爭轉入最困難時期。關英同志決定,,獨立團向浙西南方向活動,,尋找劉英、粟裕,,與中央取得聯(lián)系,;留下倪南山等部分同志在休婺地區(qū)持續(xù)開展斗爭。

敵人瘋狂地“移民并村”,,燒,、殺、掠,、搶,,妄圖割斷群眾與紅軍的聯(lián)系,紅軍游擊隊的糧食吃光了,,就只好吃野菜,;沒有火柴,就用火石打火,;沒有房住,,就自己搭棚……一時血雨腥風,白色恐怖,,讓紅軍遭受嚴重摧殘,。雖然他們困難重重,但仍然不屈不撓地堅持斗爭,,走遍了無數(shù)的崇山峻嶺和羊腸小道,。許多烈士的鮮血灑在休寧西鄉(xiāng)的土地上。鄣公山的六股尖,,一次就凍死了紅軍戰(zhàn)士20余人,,他們的忠骨仍埋在源頭大岡上。

敵人的血腥鎮(zhèn)壓,,始終沒有動搖人民與紅軍的魚水聯(lián)系。有的群眾想念紅軍,,飽含深情地把僅有的一點玉米湊集起來,,偷偷上山送給紅軍;有的群眾利用上山勞動之機,,把帶的中餐掛在事先商定的樹上讓紅軍來取,,自己卻忍饑挨餓,。女農民團員余成圭乘“并村”混亂之機,溜到野豬塘秘密棚,,把唯一的一只老母雞和一點糧食送給了中心區(qū)委書記倪南山,。倪南山同志望著瘦骨如柴的余成圭,怎么也不肯收,。余成圭著急地說:“這只雞就燒點湯給受傷的戰(zhàn)士們吃吧……”

一次,,余成圭、吳順玉余成圭,、吳順玉二人設法把玉米粑送到倪南山同志住處,,誰知倪南山已被叛徒張開太騙走。途中,,倪南山同志發(fā)現(xiàn)情況不對,,便擺脫叛徒另找別處隱蔽起來。余成圭,、吳順玉二人見倪南山同志不在,,顧不得回家,立即四處尋找,。到了第三天,,才在石獅的一個石洞中找到了倪南山同志,便迅速另選安全地點將他隱藏起來,。不久,,黨支部書記張觀寶替紅軍買米不幸被捕,敵人拷問了三天,,他什么也不肯招供,。一個雨夜,叛徒張開太帶著保安隊用槍押著張觀寶去抓倪南山同志,。夜黑路滑,,張觀寶怎么也摸不著報警的藤索,秘密棚越來越近,,突然他大聲叫喊:“我找不到,,要死就死在這里!”倪南山等聞聲,,知道情況有變,,很快安全轉移了。

1937年1月,,皖浙贛紅軍獨立團開到村中宿營,,當時部隊缺鞋少糧,部分傷員急需照料,。黨支部和農民團連夜發(fā)動群眾趕磨玉米,、補鞋獻鞋,,安排人員照顧傷員。次日晨,,敵四十六旅聞訊趕到石屋坑“清剿”,。關英、李步新,、劉毓標等紅軍首長,,在農民團員陪同下親自上山察看地形,選擇小嶺頭進行伏擊,。戰(zhàn)斗打響后,,全村群眾燒水送飯,支援紅軍,。經過一天激烈的戰(zhàn)斗,,生俘敵副連長一名,斃敵數(shù)十人,,繳槍百余支,。部隊撤離前,首長們告訴大家,,時間緊張,,來不及打掃戰(zhàn)場,犧牲的同志請代為埋葬,,遺失的東西代為收藏,。當天夜晚,農民團召開會議進行具體分工,。第二天拂曉,,十幾個赤衛(wèi)隊員對紅軍作戰(zhàn)的長達五華里的山頭,進行了細致檢查,,發(fā)現(xiàn)4名紅軍戰(zhàn)士的遺體,,立即將犧牲的同志入棺埋葬,并用枯枝腐葉掩蓋其上,,以防敵人掘棺請賞,。

恪守誓言奪勝利

在敵人的眼中,石屋坑成了“匪窩”,。敵人多次派兵“清剿”,,實行殘酷的“移民并村”、“五家連坐”,。村中群眾三次被迫搬遷,,人們流離失所。村并了,,家搬了,,人抓了,但人民與紅軍的血肉聯(lián)系卻始終沒有被割斷,。

1936年5月,,村中部分群眾被迫搬到田里村。時值采茶季節(jié),,國民黨政府下令全面封山,,燒毀山棚,不準進村,,不準上山,,不準采茶?!胺怄i令”持續(xù)到當年8月,,群眾才陸續(xù)回村。1937年2月,,敵人由于小嶺頭戰(zhàn)役的慘敗而惱羞成怒,,逼迫群眾三日內全部搬到田里、嶺腳,,并在田里設置“木城”限制群眾行動,。在叛徒汪鶴鳴的帶領下,抓走了10余人關進休寧監(jiān)獄,,嚴刑拷打,。張仲宏被燒爛屁股,不能坐臥,;張柳堂被打斷脊骨,,釋放時只能爬行;張志周在獄中受盡折磨,,得了水腫病,,釋放后便離開人世……其景況慘不忍睹。

1937年底,,紅軍游擊隊奉命開赴瑤里集中整編,,奔赴抗日前線。楊文翰率領的紅軍游擊隊與上級失去聯(lián)系,,仍在這一帶發(fā)展隊伍,,堅持斗爭。村中不少青壯年參加了楊文翰的部隊,,轉戰(zhàn)休婺地區(qū),。1941年,敵人又瘋狂地捕殺這一帶革命群眾,,第三次威逼群眾搬家,,村中雞犬不留,。當時村里的群眾有的投親靠友,有的流浪乞討,,有的家破人亡,。吳順玉(女)因不肯招出楊文翰的行蹤而被敵人抓到馮村碉堡吊打,后關進休寧監(jiān)獄,,懷孕4個月的胎兒爛在腹中……待群眾返村時,,村里已是蒿草叢生,屋破房空,,滿目凄涼,。

在艱苦的歲月里,石屋坑人民面對國民黨反動派的**,,忠于革命的赤誠之心始終沒有動搖,,先后有7人為革命獻出了生命,20余人被抓坐牢,。敵人對他們施以酷刑,,“踩扛”、“猴子抱樁”,、“十指穿針”,、“煙熏鼻子”、“火燒下身”等無奇不有,。但他們恪守參加革命時立下的誓言,,堅信革命一定要勝利,書寫了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余成圭一門忠烈,,一戶有三位烈士。大兒張仲云,,參加紅軍后行軍途中凍死在鄣公山源頭大崗,。二兒張仲宏,因參加楊文翰游擊隊活動,,一九四一年被敵人殘害在小連口,。丈夫張志流同志,為了保護休婺中心區(qū)委和傷員,,冒著生命危險四處奔波,,弄糧弄藥。被捕后,,敵人拉攏欺騙,,要他講出黨組織名單和紅軍駐地,要錢給錢,要官給官,,保證生命安全,。張志流同志響亮地回答:“共產黨員頭可斷,血可流,,叛黨,、叛革命辦不到!”敵人見軟的不行,,便將他吊起來,嚴刑拷打,,老虎凳,、火烤、水灌,,各種慘無人道的酷刑都用上了,,得到的回答仍是痛罵:**、走狗,、賣**,!敵人一無所獲,在汪村兇殘地殺害了張志流同志,。

據統(tǒng)計,,三年游擊戰(zhàn)爭中,犧牲在以石屋坑為中心的皖浙贛邊游擊區(qū)的紅軍戰(zhàn)士達到2000人,。為了掩護紅軍,,石屋坑人民籌辦軍需物資、帶路,、傳遞情報,、掩護紅軍,和紅軍血乳相融,、患難與共,,取得了累累戰(zhàn)果,也付出了巨大的犧牲,,用鮮血和生命譜寫出一曲曲感天動地的革命贊歌,。

紅色基因代代傳

經歷寒冬的人們會倍加珍惜春天的溫暖,經歷了艱苦斗爭的石屋坑人民深深地懂得,,革命成功來之不易,,一定要保衛(wèi)好這勝利的果實。

全國解放不久,,不甘心失敗的國民黨反動派妄圖顛覆新生的紅色政權,,1951年10月,以張四維為首的一股殘匪,流竄到鄣公山大崗,,妄圖伺機騷擾我軍民,。為配合我軍追剿這股殘匪,民兵張志成,、張永龍押著投降的匪徙,,帶著追剿分隊長吳連勝給殘匪的勸降信,上山尋找這股殘匪,。他們翻山越嶺,,在第三天晚上發(fā)現(xiàn)殘匪龜縮在養(yǎng)天鈦山棚,即向他們遞交了勸降信,,并詳細交代我軍優(yōu)待俘虜?shù)恼?,迫使殘?人接受勸降,隨張志成,、張永龍到村子繳械,,交出手槍2支,長槍7支,,子彈100余發(fā),。1952年,張志成同志光榮地出席了縣英模代表大會,,被評為乙等“肅匪英?!薄?/p>

在這波瀾壯闊的三年游擊戰(zhàn)爭中,,石屋坑軍民始終堅持黨的領導,,皖浙贛省委等地方黨組織根據黨的綱領,獨立自主地領導紅軍游擊隊和群眾積極開展革命斗爭,。石屋坑“不畏艱險,、無私奉獻”的紅色基因,是這塊革命熱土留給后人最為寶貴的財富,。

原中共皖浙贛省委委員,、皖贛特委副書記李步新,中共皖浙贛省委委員,、皖浙贛紅軍獨立團政委劉毓標在1983年所發(fā)表的《憶皖浙贛邊三年游擊戰(zhàn)爭》一文中曾說:“在三年游擊戰(zhàn)爭中,,我們的部隊始終堅持了黨的絕對領導和政治工作與政治委員制度,強化落實黨的組織核心作用,。皖浙贛邊游擊區(qū)一個鮮明的特色就是始終保持著黨的組織網絡,。”無私奉獻的魚水深情是石屋坑軍民的革命情懷,,當回憶起三年游擊戰(zhàn)爭時,,劉毓標將軍說:“在三年游擊戰(zhàn)爭中,,我們就是‘三靠’——靠黨、靠山,、靠群眾,,方能在戰(zhàn)爭中一次次取得勝利?!倍鴮τ谑菘?,劉毓標將軍又如此說道:“石屋坑當時全村都紅了,這個村的黨支部和群眾,,為了擴大游擊根據地,、掩護省委、支援紅軍都作出了重要的貢獻,?!?/p>

1985年10月10日,劉毓標將軍滿懷深情地寫下了《憶石屋坑往事》一詩:“三年游擊戰(zhàn)爭,,石坑貢獻最優(yōu)。只為革命需要,,甘愿灑血拋首,。全仗赤誠群眾,使我活動自由,。敵雖進村駐守,,省委高枕無憂。我登高樓議事,,敵在村中盲游,。我開群眾大會,敵蜷龜殼發(fā)愁,。我軍經村通過,,無須絲毫擔憂。人民功如繁星,,恕我未能敘就,。今日有幸尚存,更加懷念戰(zhàn)友,。勝利來之不易,,先烈永垂不朽?!?/p>

80多年過去了,,光陰似流水,但石屋坑的紅色故事還在延續(xù),。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石屋坑人是勇敢者、戰(zhàn)斗者、先行者,;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石屋坑人一樣不甘人后,勇往直前?,F(xiàn)如今,,中共皖浙贛省委駐地舊址——石屋坑,已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安徽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安徽省廉政教育基地、黃山市干部教育培訓現(xiàn)場教學基地,。傳承紅色基因,,深挖紅色底蘊,發(fā)展紅色旅游,,新時代的石屋坑故事依舊催人奮進,。

作者:中共休寧縣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主任  黃俊軍